2015年的股市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探究股市熔断机制的定义、原因、实施方式及效果
股市熔断机制是指当股市波动较大,可能出现过度投机性的收益和戏剧性的损失时,交易所为了控制风险而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小编将围绕股市熔断机制的定义、原因、实施方式及效果展开讨论。
定义
股市熔断机制也被称之为自动停牌机制。当股指的不坚定崎岖抵达规矩熔断点时,交易所为了可以控制风险而选用的一种暂停生意的办法。
原因
股市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会采取提前离场的方式,从而影响了市场整体稳定性。
实施方式
股票熔断机制的实施方式是指当指数涨跌幅达到一定的幅度就暂停交易。以沪深300指数为标准。当涨跌幅达到5%,则暂停交易15分钟,之后进行集合竞价后继续交易。14点45分以后涨跌幅达到5%,或者全天在30点之前涨跌幅达到7%时,直接停盘到下一交易日。
效果
股市熔断机制旨在控制市场风险,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2015年的肆虐崩盘,股指暴跌触发熔断机制,但随后市场恢复后大涨,造成熔断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熔断机制的实施还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在接近熔断阈值时投资者会采取提前离场的方式影响市场整体稳定性。
国内外熔断案例
198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当标普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美国所有证券交易暂停15分钟。
2015年8月24日,中国股市暴跌,沪指跌幅超过8%,触发了股市熔断机制。但因为市场情绪恢复,熔断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市场大涨。
2016年1月,中国股市再次出现较大波动,沪深两市在相同时间内分别暴跌7%和8%,触发熔断机制。但由于熔断机制实施失误,市场仍然大幅波动,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结论
股市熔断机制是一种金融监管工具,是为了防止股市崩溃发生的一种手段。尽管它有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在实践操作中,股市熔断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仍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