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是指由于血小板的数量减少或血小板的功能衰退,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三种,主要病因是脾脏阻留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或者血小板破坏增多。
1.脾脏阻留:许多引起脾肿大的疾病,可出现脾脏对血小板阻留作用增加的情况。比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由于血小板被脾脏大量阻留,造成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由脾脏阻留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很少引起出血。肝功能正常的患者,脾切除可以纠正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是由骨髓生成的,所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骨髓疾病可引起血小板生成障碍,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3.血小板破坏增加:感染、药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免疫反应,可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
如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机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它可损伤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造成血小板生成不足,还可使血小板致敏使其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
在日常生活和调理中,患者应多注意休息,作息要尽量规律,饮食要营养均衡。同时应听从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和用药。
血小板低的原因较多。
1.生成减少: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像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破坏过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会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
3.消耗过度: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4.分布异常:肝硬化等导致脾肿大时,大量血小板会滞留在脾脏,引起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
此外,一些药物的使用,如化疗药物,也可能造成血小板降低。如果发现血小板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