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的定义
颅内占位是指在颅腔内出现了异常的占据空间的病变。正常情况下,颅腔内部的结构有脑组织、脑脊液等,当有肿瘤、血肿、脓肿、囊肿等病变时,这些病变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对周围的脑组织、神经等结构产生压迫等影响。
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类型
肿瘤性病变:包括原发性颅内肿瘤,如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根据细胞类型又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等;还有转移性颅内肿瘤,即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形成的肿瘤,例如肺癌、乳腺癌等都可能发生颅内转移。
非肿瘤性病变:
-血肿:外伤性颅内血肿较为常见,多因头部受到外伤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另外还有自发性颅内血肿,如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控制不佳,脑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在颅内形成血肿。
-脓肿:多是由于颅内感染引起,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颅内后,在局部形成化脓性病灶,即脓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以及局部脑组织受损等表现。
-囊肿:如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囊肿,多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蛛网膜异常发育形成,一般较小的蛛网膜囊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较大的囊肿会压迫周围脑组织。
颅内占位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头痛,且进行性加重,清晨起床时可能较为明显,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头痛会加剧。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时可能有颅骨骨缝分离等情况,头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成人则以较为剧烈的持续性头痛为主。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等,长期的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局灶性症状:根据颅内占位病变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大脑额叶的占位病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人格改变、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等;如果是颞叶的占位病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视野缺损等;如果是小脑的占位病变,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持物不稳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颅内占位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头颅增大等特殊表现。
颅内占位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颅内占位的常用方法,能够快速发现颅内是否有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对于出血性病变(如脑出血、外伤性血肿)等显示较为清晰。在儿童中,头颅CT检查可以快速获取颅内情况,但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一般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来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头颅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比CT高,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等结构的关系,对于一些小的肿瘤、脑干等部位的病变显示效果更好。在儿童中,头颅MRI检查没有辐射,是更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但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等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可以测定颅内压,并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对于颅内感染性病变(如颅内脓肿、脑膜炎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如果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明显的颅内压增高,尤其是怀疑有脑疝形成可能时,禁忌进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时要更加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颅内占位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对于大多数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如果是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完整切除后往往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恶性肿瘤,如胶质瘤,手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组织,以缓解颅内压增高,为后续的放化疗等治疗创造条件。在儿童手术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放射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或者一些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例如胶质瘤术后常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儿童患者,放射治疗要更加谨慎,需要权衡放射治疗的益处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方案和剂量。
化学治疗:
-也是颅内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但化疗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总之,颅内占位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不同的年龄、病情等因素都会影响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